科技创新

广州采用移动干坞法建过江隧道

发布时间:2005-11-19 17:19:00 发布者:本站
从广州市市政园林局获悉,广州市第二条越江沉管隧道仑头至生物岛隧道工程正在采用移动干坞法进行水下沉管段的预制施工,这种先进的施工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目前,市政部门正在抓紧推进隧道建设,计划沉管预制于2006年7月完成,整座隧道主体工程预计于2007年底完工。 
    仑头至生物岛隧道作为广州市第二条越江沉管隧道,将与即将开工建设的生物岛—大学城隧道相接,构成广州市区与生物岛至大学城交通主干道。隧道呈南北走向,全长1109米,宽度22.6米,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预计工程投资约5亿元。 
    据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工程处负责人介绍,仑头至生物岛隧道工程在设计技术和施工工艺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其中,采用移动干坞法进行水下沉管段预制施工,这种先进的施工方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移动干坞法施工要求在16000吨级的半潜驳上完成“仑头海”航道水下4节共280米隧道沉管段的预制,并利用半潜驳实施拖航浮运和二次舾装,最后将管段浮运就位后实施沉放对接,并与岸上段贯通。 
    而传统的沉管隧道管节预制大多采用干坞法,即在隧址附近靠江(海)岸开挖干坞并在其内完成管段预制后,再放水至干坞内使管节起浮并浮运出坞进行第二次舾装,之后在隧址处就位沉放。 
    据担负隧道施工任务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杨文军介绍:与传统的固定干坞法相比,半潜驳移动干坞法具有节省投资、缩短工期、避免环境对工程的制约、节约土地资源等优点。 
    据悉,工程自2005年8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全长280米的水下沉管共分为四节,首节长度为55米、宽22.6米的第一条沉管正在建设中,其它三节长度分别为71米、71.5米、77米的水下沉管将先后在明年7月之前建成并运到沉江现场,2006年8月~9月将对第一节沉管采用水力压按法进行水下沉放对接施工。


    链接 
    据担负隧道施工任务的交通部广州打捞局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杨文军介绍,与传统的固定干坞法相比,半潜驳移动干坞法具有四大优点: 
    一、节省工程投资 
    建造一个可供2节管段同时预制的固定干坞,工程造价要3000-4000万元(不包含土干坞的征地拆迁费用和回填复原费用);一个可同时预制4节管的固定干坞造价则更高。而采用移动干坞法,管段在半潜驳预制,若按每节管预制工期120天计,可比固定干坞节约工程价50%以上。 
    二、缩短工期 
    开挖一个可供两节管段同时预制的固定干坞,工期应在10-12个月左右(不包含征地拆迁时间);而采用移动干坞则节约了征地拆迁和建造干坞的时间,马上可投入管段预制工作。 
    三、避免环境对工程的制约 
    征地拆迁工作一直是影响工程进度的难点环节。固定干坞的选址考虑到航道问题,通常都距隧址不远,存在征地拆迁的难度,增加了工期控制的不确定因素。采用移动干坞法方案使工程如期开工。 
    四、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固定干坞是隧道施工的临时设施。在管段预制完成后,固定干坞一般不作其他用途,需对其进行回填。而移动干坞一次投入能长久使用,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看,移动干坞增大了社会效益。